免费发布信息
查看: 103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坝上草原的生态环境变迁

[复制链接]

97

主题

101

帖子

439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439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2-6-28 10:58:2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来源于:中国矿业报

作者:马明 殷嘉乐 王浩 王建民

坝上草原被誉为“距北京最近最美的地方”,这里有茂密的森林、辽阔的草原、清澈的湖泊、婉转的河流、成群结队的牛羊、遍地盛开的野花;在这里可以呼吸新鲜的空气,欣赏夜晚美丽的星空;这里也是历朝历代君王的避暑胜地。
坝上草原的基本情况
坝上草原位于大兴安岭南段,是内蒙古东南部锡林郭勒大草原的重要组成部分。坝上草原包括:河北省尚义县以东、河北省丰宁县黄旗镇坝梁以北、河北省围场县机械林场镇坝梁以北、内蒙古自治区正蓝旗等地区。
坝上名字的由来
坝上草原的“坝”位于华北平原和内蒙古高原交接处,此处海拔陡然升高。华北平原的平均海拔高度在50米以下,内蒙古高原海拔高度在1000米至1300米之间,而坝上地区最高海拔约2100米,宛如一条大坝,故称之为“坝上”。
坝上草原的类型
坝上草原以草甸草原为主,兼有山地草甸、暖性灌草丛和低湿草甸,常见植物为多年生草本植物,草原旱禾草居多。草群高度多在15厘米~60厘米之间。坝上森林植被覆盖度8%~12%。
坝上草原的气候
坝上草原属中温带大陆性季风型气候,即气温低,雨量少,蒸发强。这里冬季漫长,夏季无暑,清凉宜人。坝上地区地势高亢,云量较少,紫外线较强且四季阳光充足,气温年较差和日较差都远大于同纬度地区,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
坝上草原的形成
喜马拉雅运动基本造就了中国地貌格架的雏形,强烈的构造运动造成了玄武岩岩浆的喷发,并引起区域性的垂直升降运动,坝上地区在这个时期处于抬升过程。上新世后期,华北地区发生过一次大面积的海侵事件,而坝上地区未经历此次海侵事件,说明在此时期坝上、坝下已经初步形成,隆起的坝体阻断了海水入侵。晚更新世晚期,坝缘地带发生了掀斜作用,坝上地区向北及北西发生了缓倾斜。进入全新世,坝上地区主要经历风化剥蚀、堆积作用,形成了平坦开阔的地貌格局。
坝上地区的气候演变明显,孢粉特征显示本区气候从新生代以来经历了炎热湿润→温凉偏干→暖温较湿→温暖偏干→温凉偏干的变化;而随着气候变化植被景观也由针阔混交林→疏林草原→草原景观,形成了现在的坝上草原。
坝上草原的生态功能
坝上草原属于锡林郭勒大草原南侧,完善的草原生态系统对本区生态环境起到重要作用。草原生态系统提供了丰富的生物基因库,为生物遗传基因研究和农作物改良提供了稳定的基础。草原还在全球碳循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碳汇功能强大,全球草原存碳量仅次于森林。此外,草原的光合作用可以净化空气,草原上茂盛的牧草为畜牧业提供了充足的天然饲料,同时植物根系起到了固沙保土,减少径流的作用。
坝上草原生态环境变迁
坝上草原文化历史悠久,承载了史前人类的刀耕火种的文化,也经历了多个朝代的更替。史前人类遗迹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属于仰韶文化期。史前文明的存在说明当时这里生态环境极佳。元朝时期,这里先后修建了元代四大都城;当时这里植被茂密,有着“平地森林”的称号。元朝灭金后,坝上地区的原始森林因战乱和开伐遭到了极大破坏。明朝时期与北方的部落的战乱使森林损失难以估量。清朝时期修筑的非迁移性牧场,使得森林进一步减少;为了弥补财政收入不足,清政府大量开垦土地用来耕种,加快了坝上草原的生态环境破坏。
近年来,随着生态保护力度加大,坝上草原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恢复,如今已逐渐呈现出草木葱茏、天蓝水清的美丽景色。
人类活动与草原生态的和谐
人类是自然界生物圈的一部分,必然受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约束;但人类与其他生物不同,不仅仅是能适应环境,还在影响和改造自然环境。短时间尺度的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或许不太明显,但是从人类存在的数千年的尺度来看,长期的积累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只有更好地保护坝上草原生态环境,才能更好地发挥坝上草原的经济作用。近年来,坝上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力度不断加大,采取了防沙造林、退耕还草、退耕还林等一系列有效的保护措施,使得坝上地区植被逐步恢复,森林覆盖率和草原综合植被覆盖度大幅提高,野生动物也多了起来。
如今,每年一度的“走进绿色、相约草原”坝上草原旅游月更是丰富多彩,形成了特色产业、吸引了大批游客。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廊坊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