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亚热带的深圳,降雨丰沛,降水和地表流水的侵蚀,造就成了丰富的侵蚀地貌景观,尤其是在大鹏半岛,类型更为多样。大鹏半岛国家地质公园是以具有重要科学价值的火山地质遗迹和海岸地貌为主体,加之溪流瀑布、峡谷景观、崩塌地质遗迹景观等,集水火共存、山海相依的地质遗迹景观于一体的科考、科普等的理想圣地。
大鹏半岛在深圳的东南方向,处在大鹏湾和深圳湾之间,三面环海,地理位置得天独厚,风景秀丽。有公交线路可从深圳市区直达,分别是E11路(南澳总站-深圳北站)、M321路(大鹏汽车站-南澳洋畴湾),是深圳市民休闲观光、地学科普旅游的理想目的地。大鹏半岛国家地质公园园区面积约150平方公里。地质遗迹保护区范围56.3平方公里。半岛景观以古火山和海岸地貌为特征。具山、海、林、天立体景观组合,融幽、秀、奇于一体,堪称国之瑰宝。
大鹏半岛国家地质公园内主要的地貌类型是侵蚀地貌,包括有高程低山、高丘陵、低丘陵、海积地貌和海蚀地貌。低山大致分布在七娘山至大燕顶一线,海拔高度基本都大于500 米,山脉呈东南—西北走向;高丘陵的海拔介于250 米和 500 米之间,分布在七娘山的东北方向和西冲湾西北部的抱狗岭,坡度比低山的坡度要平缓;低丘陵分布在高丘陵的外围,高程介于 100 和 250 米之间,山体的坡度比较平缓;海积地貌则集中分布于西冲、东冲海湾的海岸地带,由沙滩、沙堤等构成,沙滩高约 1 米,多由细粒砂构成;海蚀地貌则多见于大鹏半岛南部的海岸,具体景观有海蚀崖、海蚀平台、海蚀洞、海蚀柱等。
大鹏半岛的海岸地貌典型、独特。地质公园海岸地貌分为海积和海蚀地貌两大类。
海积地貌以沙滩—沙堤—泻湖组成的障壁海岸地貌为主,伴有砾滩和珊瑚礁,且地质公园还保存有障壁海岸不同发展阶段的遗迹,是研究其形成与演化的天然实验室。障壁海岸多发育在环境优美的小海岸内,集蓝天、白云、青山、大海、征帆、沙滩与泻湖平原的田园风光与一体,成为一道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优美风景线。
海蚀地貌类型齐全,几乎覆盖了现今已知海蚀地貌的所有类型。海蚀地貌往往成群出现,有海蚀崖、海蚀平台、海蚀洞、海蚀窗、海蚀柱等,相互共生形成五彩缤纷的景观组合,蕴含着各类海蚀地貌的成因及其发展过程,既丰富了海蚀地貌的内容,又大大提高了观赏性。海蚀地貌不仅造型美和组合美,充分展示了大自然鬼斧神工雕塑出奇异的地貌形态,其形态逼真,栩栩如生。
从国家地质公园设立的目的出发,深圳大鹏半岛国家地质公园应当以火山地貌和海岸地貌等地质遗迹为主体来进行旅游开发,因此,其开发应该紧紧围绕地质遗迹的科普和保护来开展。但在实际的调查统计中,公园接待的游客还是以观光、休闲为主。在实际的旅游开发过程中,为了追求GDP的高速增长,忽视了地质公园丰富的地学内涵,而重点开发和宣传旅游风景,着重打造传统的观光旅游。虽然这样做可以以杨梅坑、东冲、西冲海岸等滨海美景吸引游客而推动大鹏旅游业的发展,从而促进当地经济的增长,但从长远来看,这违背了当初建立国家地质公园——保护独特地质资源、进行地质科普的初衷,对地质公园的后续开发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