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习记者/李汶佳
日前,作为2019创新周重要系列活动的一环,南京市成功举办了以“全球地下空间未来趋势与发展方向”为主题的“2019中国(南京)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国际高峰论坛”。
论坛上,有国内外知名院士、领域专家、行业精英及逾百人的高校学者从全球视野、宏观战略、技术研发、科学实施等多个方面畅所欲言,不仅深入研讨了地下空间开发对促进城市生产、生活、生态等方面的实践成果与经验;还为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和关联产业的协调发展提供了诸多新理念、新技术、新路径、新成果。
会后,企业观察报记者有幸采访到了本次论坛承办方之一的南京城市地下空间工程研究院董事长、曾获得“北京市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荣誉称号的王文胜先生。
中央统筹 科学规划
在采访中,王文胜董事长表示,国际上尤其是现在北欧对于地下空间的使用无论是范围还是深度都已经相当成熟。
挪威、芬兰是多山地国家,一般人口的适用面积有限,所以他们创造性地向地下、向岩山要空间,从大型体育城、幼儿园、健身馆,到一体化购物区,甚至关键的基础设施如发电厂、储水池有不少都坐落于城市地下和山体之中;再比如美国波士顿的中央大道,抛开中间的一条地铁线,也做到了商业、娱乐设施应有尽有;国土面积还不到南京市六合区一半的新加坡更是拼命在向地下要空间。事实上,主要发达经济体皆有地下空间利用成功的实例,因此不难理解,国际上关于地下空间的利用价值,可以说已经统一了认识。
放眼国内,尽管不少城市也对地下空间进行了开发、利用,可仍处于起步阶段。好在中央在推动城镇化建设的同时已经把目光投到了地下空间的联合开发上。
十三五规划以来,中央已经有了“向地下要空间,同地下要效益”的观念。尤其是国内的大、中城市建筑林立,交通拥挤给民众出行造成了诸多不便,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已迫在眉睫。就在一个多月前,国家发布了《国土资源规划白皮书》,其中重点谈到了地下空间务必要充分利用。包括南京市上个月也随之出台了《南京市地下空间综合利用的管理办法》,要对南京的地下空间进行综合性开发。此外,其他一些主要城市都在朝这个方向努力。
可以看出,国家在战略层面上已经给出了方向,但在如何开发、如何利用方面仍亟待统筹;各级政府、研究院和相关产业界也需要协同国家相关部门,共同完善地下空间的顶层设计,完成发展规划设计,一起撑起地下空间开发这片未来巨大的市场。
资源协同 平台共享
至于应如何开发利用城市地下空间方面,王文胜提出须打造一个科技创新、共享协同的平台。
在他看来,打造科技创新、共享协同的平台,相关单位有必要充分调动领域内的资本力量、研究实力和产业集群,以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这点为“轴心”,形成一个相互协同、相互辐射、相互融合资源共享、一体发展的综合开发平台。
在资本层面上,国内资本有着得天独厚的对接优势。只要能够推出类似于北京理工大学中关村校区地下文体城、南京江苏大剧院地下文体城这样的优质产品;只要勇于开创新的符合社会发展潮流的商业模式,不仅国有资本会乐于投资,还将带动大量的社会资本向这个方向集中。
在研究层面上,我国不仅有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岩土工程与地下空间国家重点实验室、南京城市地下空间工程研究院这样的研究机构,还有各级研究院以及为数众多的地质、地下开发的科学院院士、工程院院士、研究员,这些技术单位、技术人才过去长期从事于祖国地下矿藏的开发利用,在地下空间设计、工程设计、工艺设计方面有着相当数量的研究储备,这将极大加快国内对于地下空间的开发。
在产业层面上,有中国中铁集团这种无论从工程装备开发、工程装备制造还是具体施工都实力一流的大型央企做后盾,又有不少在具体设施实际运行良好的地方国企和民间企业做支撑。
正可谓天时、地利、人和皆具,如果能由政府出面,充分调动、协调好三个方面的力量,将三者所拥有的资源、信息、技术“拧成一根绳”,必定能够将“中国城市地下空间经济圈”这个“大蛋糕”做大、做好。
因地制宜 立体开发
谈到具体产品的开发时,王文胜董事长认为,只有满足地上地下立体设计、既有预置共同考量的产品方面,才会发挥更大的发展潜力。
目前,多数国内的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尚未起步,如果开发有必要利用三种手段因地制宜,合理开发。而这三种手段分别就是新建、改造和创造。
所谓新建就是对一个新兴的城市区域开发,除了地表的建设发展规划,应同步考虑到未来的三十年、五十年地下空间的发展规划。在一个新建的项目过程中,需把地下管廊以及未来的地下交通、地下商业区一同纳入到最初的考量之中,这不仅避免了大量的重复建设,还将有助于新的项目区块快速融入到现有城市的运作之中。
所谓改造,就是利用现有的地表或地下的已开发空间,增加既有设施的使用活力。这包括对原有的地表居住区、商业区地下的管廊化改造,新设地下交通线路;也包括对已造地下空间的二次开发利用。比如,我国有许多因采矿业而诞生的城市。这些矿业城市特别是煤矿业城市的地下都被不同程度的挖空,其中不少旧的作业面并未被填实,这就为地下空间的改造利用创造了机遇。最近,研究院正在做一个项目,就涉及到关闭矿山的新能源利用。当煤炭开采到地下的一千米时,可以遇到地热层和冷热层,当矿山关闭后,如果可以通过某种方式将地热抽上来,不但可以给周边的居民及工业企业供热,还可以利用富余热量作为动力供能;同理,地冷也可以被利用来给民众夏天供冷;矿山地表的尾矿库还可以开发为湖泊公园。这样开发改造一方面可以废物利用,变废为宝,契合习近平主席倡导的生态文明城市发展理念;另一方面还能创造新的产业,极大地提高城市的活力。
所谓创造,就是合理挖掘城市居民的需求,创造性地在地下来建设满足相应需求的设施。例如,城市居民,尤其是像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这样的超大型城市的居民,对自身健康越来越重视,可是这些城市的地上空间资源十分有限和昂贵,因此,地下文体城项目就应运而生。地下健身场所、地下体育馆、地下越野滑雪场都可以被创造性地设计开发出来。由于地层空间有着保温好的效果,这种地下文体城还可以建在南方的城市。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个地下文体城就不仅仅局限为一个健身、休闲、纳凉的地方,还是异环境体验和异文化传播的优秀手段。从国家宏观调控的角度来看,如果能把地下文体城打造起来了,既拉动了GDP,也可以带动关,联技术和产业的发展,同时又保障了人民的需求,带来生活的便利和福祉。
创新模式 以用促产
在采访的最后,王文胜董事长希望我国在相关领域能够创新思维,打造出符合自身特点的运营模式,这样才会使中国在迈向城市地下空间发展道路上,走得更平滑,走得更远。
他强调,创造性开发积极的盈利模式对城市地下空间能否健康地开发利用至关重要。因为,城市地下空间开发投资巨大,无论是开发商、运营商,还是投资方,都需要一个可以接受的回报率。如果无视合理的回报,只是单纯地去做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必不可持续。
当下,各国核心城市的地下空间在关键时刻主要承担着人防工程的功能,在平时则是进行商业化处理。人防工程的价值虽然是无法估量的,但从商业化的职能来看,现在做得最成功的方向是地下交通物流和地下商业区。
交通物流方向自不用说,全国现有六千多公里地铁,大中城市都已连接成片,有的三线城市,像徐州、常州也开建了地铁。国内还有不少城市相继建成了过江过海隧道,特别是长江经济带和珠江经济带这两片儿。这些地下交通基础设施的开发,既给广大人民提供了非常便利的生活条件,又拉动了地方经济的增长,带动了区域经济的整合,从宏观层面来看,尽管回报周期较长,可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巨大。
地下商业区这个方面,国内国际都有不少成熟的案例和经验可以借鉴,但我国需要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努力实现地下商业区的一体化整合。通过地下交通连接分散在各个区域的普通商业区域,地下文体设施整合周边文化、体育相关商业,再加上诸如餐饮、娱乐、学习、停泊、仓储、保密等其他配套的地上、地下设施来共同搞活“地下空间经济圈”。北京理工大学中关村校区正在规划在大学操场及中央花园的地下,建设地下游泳馆、图书馆、食堂、实验室以远超地面停泊能力的停车场,而且这些设施还可以对外开放。从未来运营的结果来看,除了相关设施,光是停车场一项就为其带来了可观的收益。南京现在也在规划,将江苏大剧院、南京奥体中心、地铁进行三方整合,准备将其打造成为一个每年客流量八百万人次以上的综合性商业品牌。还有部分地区的偏远矿山,完全可以用来储油、储气、储粮、储水,让其成为我国能源东输和战略资源储备的中转站、储备室。
这样看来,只有创新模式,地下空间的利用才可以盈利,才可以创收,才会正向带动工程、技术、系统和集成的研发和实践,才能保证中国的城市地下空间成为一个安全、可靠、舒适、经济、有价值的新经济增长点,最终才有机会让我国“地下空间经济圈”的建设装备、建设技术、管理模式和运营团队走向成熟,并使之品牌化,从而在不远的将来让其有能力真正地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