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发布信息
查看: 353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让百姓脱贫的“地质旅游+”模式案例

[复制链接]

34

主题

35

帖子

140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40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12-16 11:21:0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贵州绥阳双河洞国家地质公园升级改造助力脱贫攻坚见闻
        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为脱贫攻坚定了时间表!地质地貌资源可以发展旅游,发展地质旅游可以助力脱贫攻坚。完美!我国地质地貌资源丰富,地质公园的建立使得各地原本锁在“深闺”的地质资源以其诱人的面貌出现在人们面前,满足了各种人群探索自然的需求。地质地貌资源开发如今已成为旅游业开发的一个着重点。地质资源的开发使得当地旅游资源日趋多样化,反过来,更好地发展地质旅游也是对地质资源更好地保护和利用。更现实的意义在于:发展地质旅游作为精准扶贫的一种得力方式,能够给当地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让当地经济得发展,让老百姓通过参与旅游得实惠。这方面,贵州省捷足先登。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贵州绥阳双河洞国家地质公园升级改造助力脱贫攻坚的故事,敬请关注。
云山雾绕的双河客栈群
        漫步在贵州绥阳双河洞国家地质公园景区宽敞的柏油路上,只见山清水秀,云遮霞蔚,鸟语花香,空气清新,犹如身处天然氧吧。走进双河村,一栋栋崭新的古朴民居星罗棋布,房前屋后花团锦簇。道路两旁,“国家地质公园坚持保护中开发,开发中保护原则,助力脱贫攻坚”的标语格外醒目。
        “我们这祖祖辈辈都没有过上现在的好日子。原来很穷,好多人娶不上媳妇,现在家家有房子、车子,以后还要有才子。每个月我孩子给点,政府补点,务工挣点,干10来天,就能挣相当于过去一年的收入,安逸得很。”谈起双河洞国家地质公园建设给老百姓带来的变化,74岁的双河村村民汪良友兴奋地告诉记者,这是得益于政府推行“旅游+”,让老百姓吃上了“旅游饭”。
        改善基础设施,补齐扶贫短板
        绥阳双河洞国家地质公园,位于贵州省遵义市绥阳县温泉镇境内,是我国最长的洞穴群。经2017年4月,第19次科考探明长度为200.427千米,是当之无愧的“世界最长白云岩洞穴”、“世界面积最大天青石沉积洞穴”,中国第一、亚洲第二、世界第十的巨长溶洞,跻身世界名洞之列。
        然而,在2004年1月被命名为“贵州绥阳双河洞国家地质公园”,2005年12月28日揭碑开园后直到2013年底,受交通、资金等因素的影响,保护有余,开发不足,其发展基本处于休眠状态。
        为了打破现状,切实发挥地质公园的作用,2013年10月,绥阳县人民政府与江苏银河集团正式签订协议,开启了贵州绥阳双河洞国家地质公园市场化运行的新篇章。
        三年来,江苏银河集团在双河洞景区投入2.5亿元,先后建成双河地下裂缝景点、大风洞游客接待中心、双河客栈群、双河水洞—团碓窝天坑—石膏洞景点、两个露营基地及停车场,投资8000万元正在建设带有科考、科普性质的软探险项目。
        县政府投资2.4亿元,先后建成13千米长的温双旅游公路、客栈风格的温双沿线“四在农家·美丽乡村”、温双沿线“园林式”建设,投资6500万元正在建设以洞穴为载体、以洞穴为主题的“中国喀斯特洞穴地质博物馆”。
        江苏银河集团的投资建设和县政府通达式环境整治建设,开启了贵州绥阳双河洞国家地质公园旅游大发展的新纪元。景区建成后,世界各地的游客纷踏而至。
        走进双河洞,呈现为耳目一新的世界;给人一种纯生态、原生态的感觉,让人有一种享受大自然、回归大自然的超脱。
        “环境变了,已经投资八九十万元的生态养猪项目建成后,年产值可达上千万元,游客越来越多,根本不愁销路。”温泉镇公平村村民余沛河信心满满地告诉记者。
        旅游产业带动,一业兴百业富
        “随着旅游产业的大发展,村民在思维方式、产业结构、收入组成、文化生活四个方面有了大转变。”温泉镇党委书记杨栋如是说。
        温泉镇原来是以农业为主,刀耕火种。2013年以来,镇党委确定了“养殖一头猪,养好一棵药,打造一批特色旅游产品”的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思路,把久负盛名的“募阳黑猪”养殖业发展壮大,兴建了2个养殖基地,扶持200个养殖户;种植6000亩黄芩、白芨、柴胡等名贵中草药,并办起了中草药加工厂;把野生天麻、猕猴桃、天然蜂蜜、土鸡、土鸡蛋、土猪肉、辣椒等打造成特色旅游产品,让游客看美景、吃美食、带特产。
        旅游业带动众产业,实现一业兴百业富。为有效利用景区影响助推脱贫攻坚,当地相关部门培训当地贫困群众,就地就业,同时引导村民自主创业,分享“旅游红利”。
        大多数外出务工人员回来了。有的投资养殖业,有的办起了客栈、餐饮,有的开商铺,有的到景区务工。先后有160多人长期在景区务工,固定收入在1600元至5000元不等,用工需求量较大时有1300多人,日工资120元,从2015年至2016年,他们工作周期超过10个月,每人得到务工收入3万多元,其中涵盖贫困群众600多人。
        新当选的双河村村主任汪国庆说:“随着游客增多,我家办起了客栈、餐饮和幼儿园,每月有万把块收入。公园的建设,把外出打工的年轻人都吸引回来了,村里的土特产不出门就能卖个好价钱。”
        伴随着景区的建设和升级改造,绥阳双河洞国家地质公园所在的温泉镇,农业总产值由2013年的18204万元,增加到2016年的3274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13年的4706元,增加到2016年的8298元。2014年至2016年三年间脱贫人口7653人。
        保护与开放并重,着眼扶贫长远发力
        “双河洞,是世界上少有的好地方,搞这里,搞那里,不保护,10年后就没人来了。”国际著名洞穴探险家、法国洞穴科考驻中国联络官、双河洞洞穴科考首席专家让·波塔西先生操着生硬的中文告诉记者。
        采访中,绥阳双河洞国家地质公园管理处处长欧阳志宏对记者说,管理权与经营权适度分离,是县政府与管理处探索保护与开发市场化运行、项目化管理的新路子。
        引进江苏银河集团成立贵州十二背后旅游集团公司进行开发后,管理处主动与其对接,在“商人追求利益最大化”和“管理者追求最严格的保护”之间的磨合中,形成了管理处与公司生态环境与地质遗迹联合巡查机制、管理处独立巡查机制、信息员暗查报告机制、政府保护宣传机制、公司履行社会职能等全新的保护与开发并重共享机制。
        管理处制定并执行了《贵州绥阳双河洞国家地质公园管理办法》,指定贵州省地矿局106队为园区保护开发技术支撑单位。公司每年拿出门票收入的5%作为公园管理费,用于巡查保护、普及地学知识、洞穴科考、洞穴科研、监控系统、公益活动、地学新闻宣传等。
        三年多来,在景区开发中,没有出现破坏生态环境和损毁地质遗迹的现象,对未开发区域的生态环境实现了更好的保护。
        “作为旅游产业,生态是关键,如果被破坏,就没有卖点了。即便是在投资期,没产生效益,公司也要拿出部分资金,用于保护。”贵州十二背后旅游集团执行总裁范春生如是说。
        做实“旅游+”,汇聚发展大气场
        绥阳生态优势突出,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省级生态县,也是“中国最佳生态休闲旅游名县”、“中国最佳山水文化旅游名县”、“中国最美风景县”。
        绥阳旅游资源丰富,洞林山水齐备,自然风光秀美,共有旅游资源单体455处,星罗棋布。自然风光钟灵毓秀,民族风情和谐多彩,特色风物奇异富饶,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绥阳休闲旅游的独特优势。
        谈及旅游发展助力脱贫攻坚的展望,绥阳县委副书记、县长余航海信心百倍,“我们将按照‘推进全域旅游、打造乡村休闲、实现产业脱贫’的发展思路,紧紧围绕‘中国诗乡·世界休闲公园’的定位,用好‘诗画绥阳·养生天堂’的美名,以交通为引领、以项目为支撑、以旅游为突破,围绕旅游抓交通、抓项目、抓环境、抓生态。”
        目前绥阳正在做实“旅游+”这篇大文章,跳出旅游看旅游、抓旅游,让游客宾至如归。通过“旅游+”吸引人流、物流、资金流,带动要素流动,汇聚起绥阳发展的强大气场。突出抓好“旅游+扶贫”,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民宿旅游,发展现代农业、观光农业,实现农民增收致富。通过“旅游+”实现三大产业间的深度融合,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不断将创新活力之城、山水田园之城、生态养生之城、和谐幸福之城和人文高地、旅游胜地、生态宝地、洞天福地的“四城四地”发展推向深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