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市属地质灾害易发区,中、高易发区占比高达60%。截至目前全市有地质灾害隐患点477处,其中,滑坡198处、崩塌163处、地面塌陷44处、不稳定斜坡49处、泥石流8处、地裂缝15处,共威胁5.88万人生命安全,潜在经济损失达19.81亿元。近五年来,该市共接报处置500余起疑似地质灾害灾(险)情,地质灾害防治形势十分严峻。面向“十四五”,根据十三五地质灾害防治经验,贵阳市应从“查、防、治、避、救、宣”几个方面,进一步提升地质灾害防治能力。 一、创新思路“查”,竭力查找隐患。“地质灾害隐患在哪里?”面对这一问题,要充分利用卫星、无人机、雷达、大数据等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和党委政府、行业管理部门、专业队伍、人民群众的力量,构建“天(卫星)”、“空(无人机)”、“地(雷达等)” 、“政(党委政府、行业管理部门)”、“群(群众)”、“专(专业队伍)”一体的排查、巡查、核查模式来破解。一是强化专技结合和大数据应用,依靠专业队伍和先进技术,在十四五前期完成市域内一般区域1:5万、重点区域1:1万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及风险评价工作。利用这次成果,划出地质灾害的中、高风险管控区,落实地质灾害风险管控措施。二是每年市地质灾害指挥部办公室要组织指挥部市级成员单位、属地党委政府、地质专家多频度、全方位排查、巡查、核查,特别是道路、学校、企业、居民点周边等临山临崖临坡临水人类活动频繁的区域。三是广泛动员群众,开展地质灾害隐患汛前排查、汛中巡查和汛后核查的常态化工作以及群测群防工作。在全市所有社区(村寨)落实专职或兼职地质灾害巡查员。 二、突出重在“防”,尽力防范隐患。受地壳运动、降水、工程活动等影响,地质灾害也在快速动态变化中。“地质灾害什么时候发生?”是我国的难题。但近几年当地质灾害隐患点发生险情时,基本上我们都能提前预知。根据 “防”的经验,采用“群测群防与科技手段并重”的思路,来提升“灾害什么时候发生”的预判预警能力,有效保障群众生命安全。一是“应装尽装,能装则装”地在地质灾害隐患点安装自动化监测设备,在线实时监测地质灾害。同时,用大数据手段分析InSAR、LiDAR、无人机等手段获取的地质灾害隐患数据,探讨与涉及行业监测的数据实时共享,构建能用好用的大数据防灾减灾监测预警在线平台。二是依托地质灾害隐患的“四级包保”(即“县级主要领导为总包人,县级分管领导为分包人,乡镇或社区副科级领导干部为具体包保人,村居负责人为现场包保人)制度和“双监测员”(即一个地质灾害隐患点安排两个监测员)、巡查员,强化人对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监测预警,重点盯死看牢专业技术力量当年风险评估为极高、高、中风险等级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并切实加强强降雨、持续降雨期间对四级包保人、监测员和巡查员的调度。三是为从源头上防控和减少人为因素诱发的地质类灾害,开展贵阳市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立法工作,强化对建设项目“选址、用地审核、工程建设、工程验收”全过程评估内容和具体要求的监管。 三、抢抓根在“治”,定点消除隐患。十三五该市共投入财政资金近3亿元,对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治理,消除地灾隐患点183个,使10000多人、近8亿财产从根本上消除地质灾害威胁。对地质灾害进行工程治理是消除地质灾害威胁的关键手段和重要举措,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可提升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幸福感。一是认真贯彻落实“根在治”的理念,抢抓财政大力支持地质灾害治理的机遇,做好地质灾害隐患治理项目储备和申报工作,积极向上申请资金,同时加大市县级财政资金投入,开展工程治理。二是根据地灾害隐患点风险评估结果储备治理项目,将工程治理重点聚焦在防不胜防的极高、高、中风险等级地质灾害隐患点上。三是加强地质灾害治理项目管理,确保项目治理的质量和成效。加强治理项目的全程监督,强化项目实施过程中的资金、进度、质量、安全等的管理,决不允许在治理项目实施过程中发生安全事故。四是全面分析总结“十三五”期间,贵阳市地质灾害治理项目实施的经验和教训,修订贵阳市地质灾害治理项目资金管理办法,制定出台贵阳市地质灾害治理项目管理办法和绩效考核办法。 四、坚决果断“避”,让群众远离隐患。地质灾害隐患灾(险)情发生具有突发性和难预见性,有些发生前兆不明显,过程短暂,甚至只有几秒钟。因组织有力、措施得当,十三五期间该市没有发生过发现地质灾害险情后,群众未及时撤离而造成人员伤亡的情况。根据地质灾害发生的特点和贵阳避险工作实际,组织受威胁群众及时避险,要采取如下措施。一是严格遵循“可撤可不撤的一律撤离”的原则,坚决执行“宁愿听骂声,不愿听哭声”、“宁愿防空,不可空防”的要求,在出现地质灾害前兆时,属地党委政府要果断启动应急预案,使受威胁群众及时疏散,最大限度避免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二是对工程治理难以彻底消除安全隐患或治理成本明显高出永久搬迁避险成本的,借助国家在贵州省推进生态宜居(地质灾害)搬迁避险工程契机,有计划的实施永久搬迁避险工作,使受威胁群众远离地质灾害隐患和地质危险区。搬迁时,要统筹考虑好搬迁群众的生产、生活等问题,使群众搬得出、稳得住。 五、科学开展“救”,全力挽救生命。一是强化专业与速度的结合,开展实战化应急避险、抢险演练。遇有突发地质灾害,市应急部门要发挥好统筹协调组织指挥作用,能迅速组织力量救援,在做好“二次灾害”管控基础上,科学、精准全力救人。二是加快健全应急物资保障体系,满足可能发生灾害事故的物资需求,确保物资有序调度、快速运输、高效配送。灾害发生后,紧急转移安置受灾群众,及时调拨救灾款物,切实保障受灾群众基本生活。三是要因地制宜制定灾后恢复重建方案,特别关注受灾低收入人员,加大支持帮扶力度,严防因灾致贫返贫。 六、加大力度“宣”,提升全民防灾能力。十三五该市累计开展现场宣传活动500余场,发放资料300万份,增强了人民群众地质灾害防灾减灾意识,提升了群众自救互救能力。但有的群众对地质灾害的危害性认识还不足,识灾、避灾、防灾、减灾能力有待提高,还需开展多种形式的地质灾害防范宣传工作。一是利用“世界地球日”主题宣传周和“防灾减灾日”宣传周等活动,“进村寨、进厂矿、进工地、进校园、进社区、进景点”进行宣传;二是利用网络、微信公众号、网课、抖音APP等方式全方位多渠道普及地质灾害防范知识。三是借助宣传部门、新闻媒体的力量,提升宣传的力度、质量和效果。 (作者:李春生 贵阳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党委委员、副局长,杜华智 贵阳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党委副书记、局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