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载自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原文来源:人民日报,版权归原作者及刊载媒体所有。
朋友一起约吃饭,吃着吃着临时想起了谁,一个电话打过去:
“你快点来吧,菜刚上桌刚好来得及。”
“我马上出发,你发个定位给我吧。” 对方回答也很干脆,根本不问餐厅在哪儿,路怎么走。
因为有了这个“定位”信息,再找个“领路人”就容易了,无论是用电子地图,还是车载导航,都能准确找到目标,聚会吃饭一点也不耽误。
走在大街小巷会发现,现在年轻人“低头族”越来越多,但问路的人越来越少——不用抬头看路也能找到路,奥秘就在于手机上有详细的“地理信息”。
提到地理信息,这个词有些人会感到陌生,但说起安装各种手机APP,要求“获取位置权限”,大多数人都很熟悉。对于商家的这一请求,消费者有时候也很纠结:外卖点餐或者网约车这类平台,要求知道消费者的位置信息可以理解,但很多跟出行无关的平台,也要求“获取位置权限”,甚至在手机上看一段小视频,不让它“获取位置”就无法点开。这种过度索取,真的令人很恼火又无奈。
地理信息这么抢手,是因为在它的背后已经形成了一个大产业。网络经济、共享经济、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都离不开地理信息服务的支持。
日前发布的《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发展报告(2019)》显示,2018年我国地理信息产业产值达到了5957亿元,同比增长15%,从业单位超过10.4万家,从业人员数量突破了134万人。产业发展的速度相当高,覆盖的范围也越来越广。
地理信息产业为什么发展得如此之快?它何以成为我们工作生活中的“必需品”呢?麻辣小哥带你一探究竟。
地理信息产业的发展,得益于行业间的“深度融合”
记得前些年,各地大力发展高速公路的时候,在一些高速公路出口处,总能见到举牌人呆在路边,上面写着“带路”。因为不少路是新修的,跑长途的司机不认路,一旦走错再折返就要白走几十公里。这些举牌的带路人坐在驾驶室里,把司机带到要去的路上,不到半小时就能挣20元。
在当时,这个生意还真挺火的,但随着车载导航系统的普及,“带路”这个行档就被“机器”给取代了。
地理信息产业的发展,得益于“融合”。特别是与信息技术的融合,使其成为数字经济的重要基础。
举个例子来说,过去的测绘和遥感,服务对象一般都是专业人士,老百姓最多就是偶尔用一下纸质地图,有可能还是几年前出版的。而在与互联网、大数据、新经济的深度融合后,地理信息的应用,已经从传统的生产性应用,转变为直接面向消费者和商家提供服务。
现在的数字化地理信息,具有精度更高、质量更优、内容丰富的特点,可以很容易地被“嵌入”到各行各业,进一步延伸和细化服务,成为用户随时随地能够使用的资源。数字化地理信息,通过实时、鲜活的“生产即服务”模式,释放出巨大的商业价值和市场空间。
地理信息是数字经济的重要基础,它本身就是重要数据。那么,这些数据从何而来?
——先看天上。拿我们经常使用的卫星导航来说,2018年底我国北斗三号基本系统建设完成并开始提供全球服务,我国在轨的高分卫星、陆地观测卫星、海洋观测卫星和大气观测卫星数量也在不断增加,这些高精尖的基础设施已成为地理信息数据的重要来源。
——再看地上。无论是移动、联通、电信等运营商,还是阿里、百度、美团、顺丰、京东、滴滴等互联网公司,他们在开展业务的同时,产生了大量的地理信息和位置数据,包括用户活动数据、个人和群体轨迹数据、车辆轨迹数据、配送员轨迹数据、消费数据等。这些地理信息大数据,形成了产业合作生态,融合到其他产业便催生了新的产品服务。
地理信息的有效供给,直接点燃了市场的需求。旅游业和移动出行快速发展,互联网消费的群体逐步扩大,通过地图查询餐饮、旅游、出行、娱乐、社交等生活服务成为常态,为地理信息使用提供了增量空间。
在软件方面,2018年我国手机地图用户规模达到了7.37亿人,预计2019年将达7.55亿人。以百度地图为例,目前其数据采集已覆盖全国所有城市,在全球范围内拥有1.5亿信息点,覆盖道路里程超过940万公里,全景照片数量突破13亿张。今年第一季度,百度地图、高德地图APP月活用户数量均超过3亿人,在手机网民中的渗透率在60%左右,日均响应定位及路线规划请求均达到1000亿次,并且可提供超过200个国家和地区的全球化定位服务。
在硬件方面,2018年我国汽车导航后装市场终端销量达到400万台,汽车导航前装市场终端销量突破450万台,国内销售的智能手机超过60%的款型均支持北斗。我国智能手环、手表等可穿戴设备的出货量超过5500万台,已经成为全球第一大智能可穿戴市场,基于位置的智能可穿戴设备市场快速增长,使地理信息的用户黏性进一步增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