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浙江在线 通讯员 吴琼
浙江在线2月7日讯(浙江在线通讯员 吴琼)超强台风“利奇马”、 贵州水城“7·23”特大山体滑坡、四川长宁6.0级地震……据年初公布的《2019年全国十大自然灾害》,过去一年,我国自然灾害以洪涝、台风、干旱、地震、地质灾害为主,森林草原火灾和风雹、低温冷冻、雪灾等灾害也有不同程度发生,经应急管理部会同自然资源部、住房城乡建设部、红十字会总会、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等国家减灾委成员单位会商核定,全年各种自然灾害共造成1.3亿人次受灾,909人死亡失踪,12.6万间房屋倒塌,农作物受灾面积19256.9千公顷,直接经济损失3270.9亿元。 各类灾害频发,对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危害越来越大,国务院、交通运输部、自然资源部等国家相关部委出台一系列文件,要求提升重大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与风险评估能力。 2016年8月,国务院印发了《“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要求加强重要水体、水源地、源头区、水源涵养区等水质监测与预报预警技术体系建设,健全生态环境监测技术体系。针对地震、地质、气象、水利、海洋等重大环境自然灾害,加快天气中长期精细化数值预报、全球海洋数值预报、雾霾数值预报、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洪涝与旱灾监测预警、地震监测预警、森林火灾监测预警与防控、沙尘暴监测预警等系统研究,提升重大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与风险评估能力。 2017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古建筑安全工作的实施意见》,要求建立覆盖全国重点文物古建筑保护单位和世界文化遗产地的监控系统,实现远程监管、物联网监控和文物古建筑安全监管人员智能巡检,建设完善文物古建筑安全监管平台。 2018年2月,交通运输部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加快推进新一代国家交通控制网和智慧公路试点的通知》,通知要求,选取桥梁、隧道、边坡等,建设基础设施智能监测传感网,实现交通基础设施安全状态综合感知、分析及预警功能。 2018年7月,国家能源局发布了《电力安全生产行动计划(2018-2020年)》,要求严防大坝安全事故,严格落实大坝安全“三同时”要求,对大坝安全监测等系统同时设计、施工、投入运营。加强大坝安全状况检查与隐患缺陷治理,推行大坝安全检查、监测。 2018年10月,主持召开了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三次会议,要求实施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化工程,提高多灾种和灾害链综合监测、风险早期识别和预报预警能力。 2019年1月,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坚持底线思维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专题研讨班上要求:加快科技安全预警监测体系建设,围绕人工智能、基因编辑、医疗诊断、自动驾驶、无人机、服务机器人等领域,加快推进相关立法工作。 2019年4月,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国家减灾委办公室、应急管理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应急基础信息管理的通知》,通知要求健全完善多种感知设备科学布局的先进物联网监测系统,综合运用现场巡查、传感器监测、视频监测、遥感监测等多种手段开展自然灾害隐患动态监测,提高自然灾害监测预警的时效性和工作质量。 2019年4月,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发布《2019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通知》要求:充分认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全力推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要求,加快推进地质灾害防治重点工程,强化防灾减灾体制机制建设,不断完善地质灾害防治体系。要求各地要结合实际,尽早编制省一级实施方案,明确建设任务,建立工作机制和保障措施,尽快组织实施。力争通过三年工程实施,显著提高地质灾害隐患识别与风险调查科技水平,实现我国地质灾害风险调查和隐患排查全覆盖,建立健全专群结合监测预警网络。 健全完善多种感知设备科学布局的先进物联网监测系统,综合运用现场巡查、传感器监测、视频监测、遥感监测等多种手段开展自然灾害隐患动态监测,提高自然灾害监测预警的时效性和工作质量。 2019年7月,交通运输部发布《数字交通发展规划纲要》要求:构建数字化的采集体系,推动交通基础设施规划、设计、建造、养护、运行管理等全要素、全周期数字化。针对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工程,实现基础设施全生命周期健康性能监测,推广应用基于物联网的工程质量控制技术。 面对“不测风云”,如何提升监测预警与风险评估能力?能够进行“感知预警”、“灾害预报“的””安全物联网成为了构筑平安中国的新护盾。 安全物联网采用“感、传、知、用”等物联网技术手段,综合利用无线传感、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专网等通信网络,形成多重分级预警。自2013年,杭州鲁尔物联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总裁胡辉博士在国内提出这一概念以来,安全物联网已经成功运用到地灾、交通、水利、文旅古建等各领域。 如港珠澳大桥结构健康监测系统。港珠澳大桥跨越珠江口伶仃洋海域,是连接香港特别行政区、广东省珠海市、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大型跨海通道。大桥地处台风多发区,而且结构在长期服役过程中的环境侵蚀、材料老化和荷载的长期效应、疲劳效应与突发灾害等灾变因素的耦合作用将不可避免地导致结构和系统的损伤积累和抗力衰减。为保障大桥在运营中的安全,避免灾难性事故的发生,将自动化健康监测技术与人工巡检技术相结合,构建起一个符合大桥结构运营期健康监测及巡检管理系统。系统包括五个子系统:监测数据采集子系统、构件巡检维护子系统、结构健康评估子系统、结构维护决策子系统及结构健康数据管理子系统。该系统实现了港珠澳大桥桥梁、隧道、人工岛结构重要的环境荷载和结构响应量的实时监测,同时实现对大桥桥梁、隧道、人工岛结构人工巡检数据的录入和管理;基于监测数据和人工巡检数据进行构件评级、结构危险状态预警、损伤诊断、技术状况评定、极限状态评估,并给予上述结果制定港珠澳大桥巡检养护计划,指导港珠澳大桥的巡检养护工作。 杭新景高速公路七里连接线边坡安全监测预警系统。七里连接线起始于浙江省常山县杭新景高速公路七里-新桥互通出入口,终接柯城区七里乡大头村大毛线,地理坐标东经118°43′35″,北纬29°9′42″,路线全长7.725Km。滑坡位于连接线中部,贯穿6#、10#、12#工区;2014年6月至2015年11月,滑坡周界逐渐形成贯通并发生缓慢蠕滑变形。考虑现场工程施工以及后续运营期存在整体性下滑的风险,建立了一套基于自动化监测的全天候安全物联网监测体系。监测系统基于实时采集的地表位移、地表裂缝、深部位移、路堑挡墙倾斜、地下水位及降雨等信息,分析了边坡的稳定状况和变形的发展趋势。七里连接线边坡监测系统不仅在施工期为边坡防护工程的方案设计提供技术支持,而且在服役期为连接线的安全运营提供安全保障,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非常显著。 合肥城市生命线工程安全运行监测系统。城市生命线是指城市的交通系统、供水系统、供电系统、供热系统、供气系统、通讯系统、综合管廊等公众日常生活密不可分的城市基础设施系统。为避免城市地下管线及市政交通设施故障而造成的安全事故,合肥市统筹规划、试点先行,逐步建立起城市生命线工程安全运行监测系统。2016年合肥市启动并建成城市生命线工程一期项目,完成了一个中心和三个前端专项系统的建设;其中,一个中心是城市生命线安全运行监测中心系统,三个前端监测系统包括5座试点桥梁、24.9公里的供水管网和2.5公里的燃气管网及相邻地下空间。2017年合肥市启动二期项目建设,按照“点、线、面”结合原则,重点选取建设年代久、人员密集、重要敏感区域进行安全监测,包括47座桥梁、819.5公里燃气管网、714.1公里供水管网、254公里排水管网、201.5公里热力管网、14公里中水管网和58.51公里的地下综合管廊,计划于2019年底建成运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