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橙旅游】古老的颍水,为淮河第一大支流,也是中华文化滥觞之地。半信史时期的巢父、许由,汉初三杰之一张良都在这里留下了动人的传说故事。 中国旅游地学创始人陈安泽1933年就出生在颍水之滨的河南临颍县。86岁的陈安泽谈起这些先贤们,仍然激动不已。他自视为“沧海一粟”,但难掩“见贤思齐”的一片丹心。
名门之后,与“旅游”的不经意邂逅 陈安泽出生官宦人家,其祖上是台北首任知府陈星聚。陈星聚历经十年,将沼泽之地变为城池,建立台北府。其后,陈星聚在光绪十年“中法战争”中将法国侵略军击退,守住了台北,成为了民族英雄。因抗法劳累过度,突染重病逝于台北知府任上,清政府追封他为三品道台,其墓园就在临颍县台陈镇台陈村。 “祖母给我讲过,抗击法国侵略军时,陈星聚安排家里所有女眷都坐在一个深井井台上。如果打胜了,女眷们再回家;如果打败了,每一个女人都得跳井。说起来是很残忍,这就是祖先们所讲的‘气节’。就是抱着这种破釜沉舟的决心打仗,最后取得了胜利。”陈安泽感叹。 也许正是祖先的榜样,让陈安泽这一代也带有这种“劲头”。日本侵华1944年占领了河南,当时小学生必须要学日语。“我们台陈村的几个学生就是不愿意学日语,日本教官用教鞭一个个打手心,使我们留下了对日本侵略者的仇恨。” 年幼的陈安泽总到离家不远的京汉铁路去玩,看到铁轨上光怪陆离的石头道渣,望望家乡的平原田野,他就想:这些石头是从哪里来的呢?“这也许是我第一次对于地质学产生了兴趣。”多年后,再回想自己的一生时,陈安泽微笑起来。 1949年,陈安泽初中毕业。正巧,中南第一高级工业学校招生,陈安泽一下就考中了。 不久,由于国家建设需要,这个学校一分为三,一个是纺织学校,一个是煤炭学校,一个是地质学校。“那么我在这三个学校里挑选的地质。为什么呢?这里面还有一个小故事。当时喜欢看《旅行家》杂志,它里面介绍世界各地自然风光、民俗人情,也有不少好看的故事。里面有一篇故事,叫‘肯特山上的战斗’。肯特山是外蒙的一座大山,故事讲的是苏联的地质学家去找矿,遇到狼群以后和狼斗争的故事,感觉特别有意思,自己就选择了地质。” 选择了地质,也决定了陈安泽一生的方向。 1954年毕业后,陈安泽被分配到北京的中国地质部。但这对他来说,这是一份并不理想的工作。“当时社会风潮就是‘地质工作搞不好,一马挡路,万马不能前行’。在我们学生中间,‘找矿’是有很崇高的地位,我们的理想就是要去青藏高原、柴达木盆地找出宝藏资源,报效祖国。分到北京去坐办公室,多没劲啊。” 慢慢地陈安泽也接受了组织安排,并且没有放弃学习。1956年,地质部在北京地质学院开办了特别班,陈安泽考入该院再次进修,学习的是“金属与非金属地质勘探”专业。后来,陈安泽在地质陈列馆(中国地质博物馆),经常向高振西、程裕淇、黄汲清等地质学泰斗请教学习,这也为他开阔眼界、提升专业水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80年,中国地质学会要设立一个“地质科学普及委员会”。被任命为秘书长的陈安泽具体负责操盘。怎么普及?向谁来普及?是陈安泽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首先我确立了向青少年普及、向中小学生普及的目标。但要怎么普及呢?当时我就想,除了在博物馆有很多石头标本,他们可以去野外,我要把青少年领到野外去。”在北京南口采石厂,陈安泽带领着孩子们看到了火成岩、沉积岩、变质岩等多种标本,在北京人民英雄纪念碑前,他给学生们讲解着纪念碑的岩石构成…… “我们讲的时候总围着一大群游客。我很奇怪,跟着我们干嘛,怎么不听导游的讲解呢?一个游客说:‘一个石头柱子,这是孙悟空的金箍棒,这是东海龙王的定海神针,都是骗人的,是假的。你们讲的这才是真的。要学一点真东西,听一点真东西,还是跟着你们好。’哦,这时候我才感觉到原来地质学跟游客、跟旅游还有点关系。” 从此,陈安泽跟“旅游”攀上了关系,结了缘分。 创建旅游地学学科:筚路蓝缕披荆斩棘 中国是多山的国家,据粗略估算,山地、高原、丘陵的面积约占中国土地总面积近七成。此外,在这片幅员辽阔的土地上,冰川、火山、丹霞、喀斯特等地质地貌星罗棋布。鞍山白家坟五亿年花岗岩、广东丹霞地貌、黄果树瀑布群、桂林岩溶地貌、新疆风蚀地貌等,都是科学价值极高的地质奇观。 改革开放促使了中国经济得到突区猛进发展,也迎来了旅游业的大发展,各个学科都介入为旅游服务,地理学地质学走在最前列。各省市都对地质为旅游服务产生了兴趣。在陈安泽倡导推动下,在北京、新疆、湖南等地召开了小型旅游地质工作座谈会,从地质学角度考察旅游的条件逐渐成熟。 1985年,在中国地质学会科普委员会的倡导下,首届“全国旅游地学讨论会”在北京召开,这次会议在“旅游地学”发展的历史上意义重大,成果显著。在这次会议上成立了“中国旅游地学研究会(筹)”,并推举陈安泽为会长、陈传康等为副会长、李维信任秘书长。会议通过了陈安泽起草的向国务院“关于在发展旅游业中要加强地学作的若干建议”,首次提出建立“地学科学公园”的建议,遂使中国成为地质公园的策源地。 其实关于“旅游地学”的名称,也是权衡再三的,当时地理学科已经分化出“旅游地理学”。本来想召开“旅游地质学”讨论会,但怕地理学家不方便参会。“我们还是要把地质学家和地理学家团结在一起,我就查阅了一些早期材料,在民国初年曾成立过‘地学会’,地质地理学者共同参加,因此把讨论会取名为‘旅游地学讨论会’这样地质地理学者都方便参会,‘旅游地学’名称由此产生。”陈安泽说。 “一个学术团体如果没有一个成型的学科来支持,是很难持久开展活动的。这一学科的建立,将在地学科研领域打破外国人的垄断,也可以团结中国地质学科及相关学科的专家们。”陈安泽说。正是在这一思想带动下,“中国旅游地学研究会”甫一成立,就以“实践—理论—再实践—提高”作为研究路径,围绕建立旅游地学学科进行学术研讨。 其后,围绕“旅游地学”,陈安泽及其学生、同事发表了许多篇学术论文,逐渐搭起了学科概貌。旅游地学被视为是地球科学的一个新兴分支学科,它是研究人类旅行游览、休疗康乐与地球表层物质组成、能量迁移、变化之间关系的一门学科。它包括了地质和地理两种旅游环境。因此,旅游地学又是旅游地质学和旅游地理学两门边缘学科的总称。 1991年,由陈安泽主编的世界第一部关于旅游地学的专著——《旅游地学概论》出版,引起热烈反响,不仅多个院校将其作为教材,更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时任中国地质科学院副院长、中国地质学会理事长的黄汲清在该书序言中写道:“是将地球理论和方法运用到旅游事业中去的一个创举”。后来很多旅游地理的学生也把它作为考研、考博的重要参考书,多年后,还有一些人对陈安泽说,“获益良多”。 后来,陈安泽又主编出版了《旅游地学大辞典》,包括理论基础、工作方法、研究对象、实践事例等等,同样引起学界广泛关注和积极评价,在旅游地学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015年,《旅游地学概论》英文版由德国著名学术出版社斯普林格正式出版,引起国外学者的广泛重视,认为有很多“创见”。《旅游地学大辞典》英文版今年十月将由斯普林格正式出版。中国人创立的旅游地学将更深入地走向世界。 实际上,随着矿产资源日益枯竭以及保护意识的增强,全球地勘行业都在紧缩。矿产勘查的不景气也使旅游地学的发展有了更宽广的发展空间和更多的可能,国内外对旅游地学的需求都在快速增加。陈安泽透露:“悉尼大学地学院院长说,他们学院对开设旅游地学专业十分感兴趣,希望将中国已开旅游地学专业教学方案提供给他们。这也从侧面反映了我们的旅游地学发展前景十分光明。” 目前,国内已有多家大学开设了“旅游地学”专业,除中国地质大学以外,东华理工大学、长安大学、河北地质大学都开办有“旅游地学”本科专业,成都理工大学开办有旅游地学研究生班。清华同衡规划院、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大学、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北京旅游学院等也建立了旅游地学与地质公园研究所(或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