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高度,作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决策部署。按照党的十九大“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的要求,自然资源部积极推进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的市场化机制建设,引导和支持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修复工程实施。在实践中,各地积极探索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修复的新模式、新路径,在矿山生态保护修复、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土地综合整治和海洋生态保护修复等实践中涌现出一批典型案例。
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司近日印发了10个典型案例(第一批),本报现刊出,供各地学习借鉴。
案例1 山东威海华夏城矿山生态修复
—、项目概况
山东省威海市华夏城景区位于里口山脉南端的龙山区域。上世纪70年代末,龙山区域成为建筑石材集中开采区,先后入驻了26家企业,经过30年左右的开采,区域内矿坑多达44个,被毁山体 3767亩,森林植被损毁、粉尘和噪声污染、水土流失、地质灾害等问题突出,导致周边村民无法进行正常的生产生活,区域自然生态系统退化和受损严重。
2003年开始,威海市采取“政府引导、企业参与、多资本融合” 的模式,对龙山区域开展生态修复治理,由民营企业威海市华夏集团先后投资51.6亿元,持续开展矿坑生态修复和旅游景区建设。
二、主要做法
一是引导社会资本投入,明确生态修复和产业发展的实施主体。威海市委、市政府确立了“生态威海”发展战略,把关停龙山区域采石场和修复矿坑摆在突出位置,将采矿区调整规划为文化旅游区,同时引入有修复意愿的威海市华夏集团作为修复治理主体。为支持华夏集团开展矿山生态修复工程,威海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多次深入矿山,组织金融、自然资源、住建等部门召开专题会议解决实际困难。华夏集团先后投入2400余万元用于获得中心矿区的经营权、采矿企业的搬迁补偿和地上附着物补助等,并租赁周边村集体荒山荒地2586亩。随着生态修复不断推进,华夏集团将生态修复与文旅产业、富民兴业相结合,通过市场公开竞争方式取得了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为后续生态管护和区域开发奠定了基础。
二是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开展矿坑生态修复。根据山体受损情况,以达到最佳生态恢复效果为原则,通过土方回填、修建隧道、 拦堤筑坝、涵养水源、栽植树木等实施方式,分类开展受损山体综合治理和矿坑生态修复。针对威海市降水较少、矿坑断面高等实际情况,采用“拉土回填”方式填埋矿坑、修复受损山体;针对部分山体被双面开采,山体破损极其严重、难以修复的情况,通过修建隧道、隧道上方覆土绿化、恢复植被的方式进行修复;对于开采最为严重的矿坑,通过拦堤筑坝、黄泥包底的工艺储蓄水源,共修筑35个大小塘坝,通过天然蓄水、自然渗漏后形成水系,成为区内主要水源。
三是依托自然形态,发展文旅产业。依托修复后的自然生态系统和地形地势,打造不同形态的文化旅游产品,促进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依托长210米、宽171米的矿坑,创新打造360度旋转行走式的室外演艺节目。依据山势建设1.6万平方米的生态文明展馆,采用“新奇特”技术手段,将观展与体验相结合,集中展现华夏城生态修复过程和成效。
三、运作模式
一是科学规划、实施土地差异化供应。威海市规委会于2010年批准华夏城片区控规方案,同时经市政府协调相关部门,将龙山核心区域内的1670亩国有林场租赁给华夏集团使用。通过市场公开竞争方式华夏集团取得223亩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其中150 亩用于建设海洋馆、展馆等景区设施,73亩用于建设与其配套的酒店。
二是多元化产业发展,拓宽收入渠道。优良的生态环境,促进了周边服务业的良性发展,吸引了大批酒店、商超等项目,并形成特色街区,成为威海市人流、物流、资金流活跃板块。截至2019年底,华夏城累计接待游客近2000万人次,门票收入是主要的收益来源。
三是推动区内周边城市化进程。随着生态环境的显著改善和华夏城的建成开放,带动周边区域的土地增值,实现生态产品价值的外溢。其中,住宅用地的市场交易价格从2011年至2019年有较大幅度提升,实现了生态产品价值外溢。威海市政府支持华夏集团对周边5个村实施了旧村改造,让1200余户村民居住条件得以改善。
四、主要成效
一是恢复了区域内的自然生态系统,增加了生态产品供给。截至2019年,恢复被毁山体近4000亩,栽种各类树木1189万株,龙区山域植被覆盖率由65%提高到97%,修复了水系、栖息地,提高了动植物的多样性,为周边15万居民和威海市民提供了高质量生态产品。
二是生态旅游的发展带动了其他产业发展,促进了生态就业。经过十几年的努力,龙山区域的矿坑废墟转变为生态良好的华夏城,共吸纳周边居民1000余人就业,人均年收入约4万元;带动了周边区域酒店、餐饮和零售业等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新增酒店客房4170间和餐饮店铺2000家,带动创业就业1万余人;周边13 个村集体经济收入年均增长率达到14.8%,实现了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有机统一。
案例启示:该项目探索生态修复与产业发展、富民兴业相结合, 整体谋划、系统实施,形成了因矿山修复后生态环境改善而带动社会资本投资、因华夏城建成而带动周边区域的土地增值、因盘活土地利用而带动产业发展、因产业发展而带动生态就业的良性循环,最终实现了生态、经济和社会的综合效益,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
案例2 安徽淮北市绿金湖采煤塌陷地治理
一、项目概况
绿金湖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是经原国土资源部、财政部批准实施的“淮北市资源枯竭城市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重点项目”二、三期工程,处于城市规划的核心区域,主要治理朱庄-杨庄矿采煤沉陷区。淮北市以采煤沉陷区治理为突破口,着眼把历史包袱变成发展财富,探索形成“深改湖,浅造田,不深不浅种藕莲”“稳建厂,沉修路,半稳半沉栽上树”的综合治理模式,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转型之路。绿金湖是践行“深改湖”的实践项目,项目总投资22 亿元,采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总治理面积3.61万亩。项目建设期2016年4月-2017年12月。
二、主要做法
为破解治理资金难题,推动项目顺利实施,淮北市决定采用 PPP模式,采取“投资-建设-养护-移交”一体化的政府购买服务方式。淮北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原淮北市国土资源局)代表淮北市政府作为采购人,通过依法招标的形式选定项目社会投资人,即安徽交通航务工程有限公司和安徽建工集团联合体。淮北市建投集团作为政府授权股东,与安徽交通航务工程有限公司和安徽建工集团共同出资成立项目公司,即淮北安建投资有限公司。淮北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与淮北安建投资有限公司签订《绿金湖矿山地质环境治理ppp项目ppp协议》。协议约定,项目公司负责按计划完成项目投融资、建设和养护,市政府负责项目设计、监理、土地征迁补偿和协调工作,按约定支付服务费用。项目治理形成的水域、湖泊以及可利用土地的开发权、使用权和收益归政府所有。
三、运作模式
淮北资源枯竭型城市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共获得中央财政专项资金3.2亿元,其中可用于绿金湖治理资金约2亿元,资金缺口高达20多亿元。
淮北市政府积极探索PPP治理模式,解决治理资金难题,提高公共服务效率。依据协议,确定项目年综合回报率9.41%,年养护服务费190万元。项目总投资22亿元,建设期20个月,运营期10年,全部由社会投资人负责融资。淮北市政府分10年支付政府购买服务费,包括工程建设服务费用和养护服务费用,每年约3.53 亿元,总计约35.3亿元。经报市人大批准,政府购买服务纳入每年财政预算。从2018年至今,淮北市已连续3年按照协议约定如期支付政府购买服务费用,PPP模式已进入良性发展阶段。
四、主要成效
一是恢复了被破坏的土地资源。项目完成后,昔日废弃的采煤塌陷地变成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风水宝地。项目形成可利用土地约 2.45万亩,其中沿湖周边可出让建设用地约8000亩,土地出让金预期直接收益可达300多亿元。
二是改善了被破坏的生态环境。形成连片水域面积1.16万亩,蓄水库容达3680万立方米;植树种草面积达到1万亩,对淮北区域小气候的改善起到较大作用。
三是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由于绿金湖处于西部老城与东部新城的核心衔接带,因此对城市发展建设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案例启示:淮北市作为资源枯竭型城市,积极探索采煤塌陷地综合治理新方式,坚持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相结合,采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的方式,政府与社会资本共享收益和共担风险,既发挥政府在规划、政策、管理等方面的优势,又充分发挥社会资本在建设、运营、维护等方面的优势,探索出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与发展新产业结合、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与城市规划建设结合、政府支持与社会资本结合的典型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