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论坛

标题: 对话旅游地质专家李忠东:成渝双子星 自古相依存 [打印本页]

作者: 地矿科技助理    时间: 2020-4-24 10:25
标题: 对话旅游地质专家李忠东:成渝双子星 自古相依存
来源:华西都市报

四川盆地气候湿润,植被丰茂,美丽富饶。

李忠东

从地理上看的话,其实成都重庆真的是各有特色,但又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4月初,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拜访旅游地质专家李忠东,他给我们从盆地地质演化、地质构造的角度,找到成渝“山水相依”科学层面的关联。从科学层面讲,远不止古代,遥推到史前甚至亿万年前,成渝双子星,就早已是密不可分的一对“好盆友”。

青藏高原护佑孕育双子星

成都重庆是四川盆地的双子星,山水相依,这个亲密关系的地理基础是什么?

李忠东:四川盆地能养活1亿多人,能培育两个大都市,是有地理基础的。我们都知道中国有四大盆地,实际上盆地是非常多的,这四个是最大,最出名的。但四川盆地和其他三大盆地都不一样,四川盆地气候湿润,植被丰茂,美丽富饶,人口密集,文化底蕴深厚。而其他三个盆地均处于西北干旱区,气候干旱,荒凉寒冷,人迹罕至,许多地区一片死寂,甚至是生命的禁区。

我们知道四川盆地处于北纬30度附近,你打开世界地图就会发现,北纬30度一代大多是土黄色,是荒漠。本来北纬30度线上属于亚热带回归高压带,干热少雨,所以西亚几乎都是荒漠或半荒漠所围绕的绿洲;而四川盆地很特别,地图上一个完美的绿块,这是一个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景观覆盖的红层盆地。

这是为什么呢?这得益于青藏高原的护佑。四川盆地因地处青藏高原东侧,地质演化过程中,青藏高原的隆起非常关键,改变了行星风系,使包括四川盆地在内的我国大陆东部具有明显的季风气候,变得温润而得多雨。气候湿润物产丰富,才能孕育双子星,成都重庆在一个盆地里守护西和东,从地理基础上解释就不足为奇了。

恐龙时代便是“宜居家园”

成渝双子星自古以来来往就很密切吗?

李忠东:不是自古以来,还能更远一点,实际上亿万年前,成都和重庆,或者说四川和重庆,就已经是密不可分的“好盆友”了。

从1.99亿年前的侏罗纪到6500万年前的白垩纪,四川盆地不断的地质演化,先后经历了从深湖、浅湖到河流、湖泛盆地等环境。这一时期气候温暖湿润,爬行动物恐龙也因此称霸一时。那个时候其实就已经是“宜居家园”了,不过宜居对象不是人类,而是恐龙。

很多人都知道自贡有恐龙,其实重庆也很厉害,被誉为“建在恐龙脊背上的城市”。四川盆地是我国重要的恐龙化石产地,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古生物化石产地之一。在侏罗纪时期,大家同属于古巴蜀湖,重庆尤其是渝西地区和自贡基本上同一地层,岩性基本一致。成都周边、自贡、重庆等地的恐龙化石分布面广、数量丰富、门类众多、保存完好,还发现了多个规模宏大的恐龙化石埋藏群。

从恐龙化石研究就能看到当时川渝两地的场景是这样的:中间一个巴蜀湖,湖边蕨类植物和裸子植物兴盛、森林茂密,成都周边和重庆的恐龙日子过得很舒服,也非常活跃,喜欢走动。你到我这边,我到你那边,来回串门,真正是好邻居,好朋友。

“上成都下重庆”蜀道也不难

古代的时候成都要出去,大多会选择走重庆水路,两地因此联系非常紧密。为什么古代开始就这样选择交通方式呢?

李忠东:在四川,特别是成都重庆中间的一些城市自贡、内江的人,习惯上这样说,去成都是上成都,去重庆是下重庆,“上成都、下重庆”,是有地理原因的。先说到很有名一句话: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这是李白写的,其实我们都上了李白的当,他是一个浪漫主义诗人。他说的蜀道难,其实是四川盆地往北突破大巴山和秦岭的蜀道难,那边的山路确实很难走,有可能他曾经经历过,不大愉快才写的蜀道难。

实际上,蜀道多的是,不仅仅只是往北的金牛道一个。为什么我们非要走北向呢?我们有更好的选择,可以向南向东,通过水路突破山地的围困。之前我也说到了,四川盆地的江河几乎全都是西北向东南流淌,无一例外,岷江、沱江、涪江、嘉陵江等等,居住在盆地西部的人都可以通过这些江“下重庆”,然后到达我们想要到达的任何地方。实际上,居住在四川盆地的人们早早也是这样做的,并没有被盆子围死。

川江通道让成都和重庆携起手来,早在古代就一起通往了全世界。举个例子,大家知道三星堆的青铜器十分精美,但铸造这个青铜器的青铜来自何方一直是一个谜,研究表明这些青铜极有可能来自四川会理或长江中下游地区。无论是四川的会理还是长江中下游地区,都距三星堆距离遥远,运输就是一个问题。前几年在三星堆曾经发掘出古码头遗址,解开了这个谜,证明当年这里水运十分发达,正是利用了这些四通八达的水道。

地理上“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都说成都平原,山城重庆,地理差异听起来很大,那他们有没有什么共同点呢?

李忠东:这个话题很有意思,其实贴这个标签也有点造成误会。大多数人说盆地盆地,一般会望文生义,想当然以为四川盆地像一个大碗,或一口大锅,或一个脸盆,所有的想象都受到“盆”字的诱导,底部要么像碗底,由四周向中央倾斜,要么像洗脸盆的底部,光溜溜的很平坦。

实际上,四川盆地内是皱皱巴巴的,四川盆地的四周很多山脉都是造山带,比如东边的华蓥山不断的挤压形成。重庆是个山城,地形图上看到重庆一带很多跟皱纹一样的一排排山,那个叫川东平行岭谷,是世界三大皱褶山之一,褶皱山体中间也有很多的平坝子,比如渝西,也是盆地的组成部分,重庆是山城,但也有很多的坝子。

与此同时,成都平原是冲积平原,算是比较平坦的,但成都也有很多山,比如西侧的龙门山,东边的龙泉山,市中心还有一些小的浅丘,比如牧马山。成都现在要把龙泉山打造成城市森林公园。从地理上看的话,其实成都重庆真的是各有特色,但又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李逢春杨涛

专家小档

李忠东,1971年生于四川雅安,现居成都。

四川省地矿局(四川省地球物理勘查研究院)副队长,四川省文化和旅游资源普查技术总监,中国科普作家协会旅游科普专委会副主任,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中国自然资源作家协会会员,旅游地学专家、旅游科普作家。出版有《香巴拉之魂——秘境稻城》、《天下四川》、《四川地质公园科普读物——世界地质公园卷(上、下)》、《大河奇峡——四川大渡河峡谷国家地质公园》等著作。







欢迎光临 行业论坛 (https://bbs.dzzyisp.com/) Powered by Discuz! X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