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发布信息
查看: 240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让“智能”监测地质灾害 ——记江苏省地质一队地质环境监测中心负责人刘刚

[复制链接]

2563

主题

2746

帖子

9578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9578

论坛元老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9-11-15 08:18:4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来源:中国矿业报  作者:王 昕
2019年6月,南京市地质灾害智能监测与预警工程研究中心(以下简称地灾研究中心)在江苏地质一队建成,再加上2016年成立的南京市地质灾害应急地质环境保护技术中心(以下简称南京市地灾应急中心),以地灾研究中心为技术支撑,南京市地灾应急中心为运用平台,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河海大学等多家科研院校为补充的综合型信息化地灾防治网络在江苏地质一队初步构建,为南京市生态环境保护构建起一座坚实而智慧的前沿阵地。

2019年6月,南京市地质灾害智能监测与预警工程研究中心(以下简称地灾研究中心)在江苏地质一队建成,再加上2016年成立的南京市地质灾害应急地质环境保护技术中心(以下简称南京市地灾应急中心),以地灾研究中心为技术支撑,南京市地灾应急中心为运用平台,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河海大学等多家科研院校为补充的综合型信息化地灾防治网络在江苏地质一队初步构建,为南京市生态环境保护构建起一座坚实而智慧的前沿阵地。这座阵地的核心成员之一,就是江苏地质一队地质环境监测中心负责人刘刚。

工在于心

        和许多人印象中地质工作者不同,刘刚更多参与的是地质灾害防治研究和相关系统的研发应用工作。“刘刚带领团队做了很多项目,从南京市地质灾害信息管理系统到江苏省首个地灾智能监测预警示范性工程,从汤山地区地下热水资源调查到南京市典型间歇性蠕动滑坡滑动机制及防治技术研究,都有他们的贡献。”南京市地灾应急中心主任顾洪群介绍。

        如何将互联网技术与地灾防治工作进行有机融合,破解传统群防群测工作的信息传递滞后、专业度不足等难题是刘刚常常琢磨的事情,他常说:“新时代赋予生态文明工作更高的要求,让山水林田湖草始终保持本来的样子,让生活在绿水青山下的百姓没有地质灾害的担忧,这是时代赋予我们这一代人的责任,也是时代交给我们的‘考题’。”

        “当时类似的地质灾害信息管理系统国内许多省市也有,但大都是应用于云南、贵州等多山地城市,当地地质灾害的诱发条件和成因机理与南京有显著的差别,江苏地质一队很早就开始进行地质灾害全过程介入工作,可以说对南京市的地质情况如数家珍,这也为我们后期开展理论研究提供了大量的数据基础。”刘刚说。凭借着这样“得天独厚”的基础条件,再加上与相关部门、使用人员、研发团队的不断研究,2016年南京市地质灾害信息管理系统及手机APP同步上线。“这套系统的成功运用,极大地方便了一线地灾防治人员,系统根据群测群防人员数据,实时完成的各类数据报表自动汇总、上报工作,极大地提高了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和技术服务单位的效率。”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相关领导及行业内多名专家均给予高度评价。

        刘刚知道,新的系统必然会存在不足,“系统刚投入使用那几个月,刘主任一有时间,就拿着手机在南京各个地灾隐患点测试。位置信息有误差是信息填报的问题还是软件兼容的问题,数据响应有延时能不能优化,一线人员的操作步骤能否再简化。”每一次回来,刘刚就拉着研发人员开会研究他发现的各种小问题。通过一次次调整,一次次完善,时至今日,该系统已逐步在江苏省9个城市的地灾应急中心推广应用,成为帮助政府部门掌握地灾信息变化的重要手段。

2017年7月,刘刚作为主要成员完成的南京市典型滑坡智能监测预警示范工程正式建成并上线使用,这也是目前江苏省内惟一一个深度融合北斗导航、多源数据传感器、视频识别、网络广播、自动预警预报等技术为一体,能够及时准确掌握灾害体的状态并对其变化趋势进行预判且自动预警的地灾监测示范性工程。工程建成以来,每天自动采集整理位移数据、水文数据等8000余条,累计处理各类数据近200万条,完成自动预警2次,获得江苏省自然资源厅专家验收组高度评价,江苏省地矿局优秀科技成果一等奖。2019年,以该项目建设经验为基础,刘刚带领团队开始着手建设南京市溧水区地质灾害监测网络,为打造南京市地质灾害监测网络迈出坚实一步。

匠在于行

        和地质一队其他同事一样,刘刚也经常奔走于山林草木之间,他和他的团队肩负了南京市所有地质灾害隐患点的日常巡查、核查等工作。每年3月至4月,他们要对南京市已有地质灾害隐患点和新上报的隐患点进行摸底调查;在6月至9月的汛期期间,他们更需要对重点区域再次进行全面体检,检查是否有新增地灾隐患出现。他们常常顶着30多度的高温,穿行在南京周边的丘陵地域,往往一个多小时的山路跋涉下来,就好像从水里捞出来一样。而这种户外作业,常常还有很多不期而遇的危险发生。2017年7月开展废弃矿山调查过程中,因部分矿山荒废多年,矿山原有道路早已杂草丛生无法辨认,为到达废弃矿山点,刘刚带领调查小组在荒林中穿梭寻找通道,在一处树丛中因没注意到树上的马蜂窝,结果巡查小组3人均被马蜂蜇到,在稍事休整确定安全后,刘刚又带领巡查小组继续进入山林向矿山点前进。

“其实自从地灾信息管理系统手机APP上线后,刘主任完全可以在办公室查看实时的巡查数据,但他还是喜欢跑一线。”监测中心技术人员施威介绍。特别是南京遭遇强降水、强降雪的那段时间,刘刚就处于精神高度紧绷状态,“预警就是我们的加班通知,暴风雨就是我们出动的集结号。”2018年1月7日,南京遭遇强降雪天气,晚上10点麒麟科创园一处地质灾害点监测设备发出预警信息,刘刚和同事冒雪连夜赶赴现场进行调查,将具体情况反馈至江宁区相关部门负责人,并对滑坡周边的居民进行了解释,消除了居民的恐慌。台风“山竹”袭击南京期间,刘刚带领团队不间断地对多处重点隐患点进行巡查,并通过管理系统及时上报,帮助政府部门及时了解地灾隐患情况。

2016年至2019年,刘刚和南京市地灾应急中心其他同事一起,累计出动3500余人次,排查各类隐患点1027点次,编制排查报告30余份,并及时更新地质灾害信息管理系统,协助编制年度防治方案,为南京市地灾防治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我算不上什么工匠,我就是一个新时代的地质人。”刘刚说,新时代赋予地质工作者更高的要求和使命,从找矿立功到助力经济发展,从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到践行生态文明建设,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奋斗。“绿水青山需要鸟语花香,也需要绿草如茵,我就想做一株扎根土地、守护一方水土的小草。”疾风知劲草,智者必怀仁。刘刚的身上,既有老一辈地质人的坚韧和赤诚,更展现着当代地质人的创新智慧和对土地、人民的大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