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是地质调查科普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要素,中国地质调查局高度重视科普人才的培养和培训工作,在年度科普培训计划中稳中求变,在培训内容和形式上进行了创新和变革。举办了1期科普能力培训班和1次科普总结交流会,并指导局属单位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了不同形式的内部培训;选派业务骨干参加地学科普能力国际培训及开展相关座谈交流,学习国内外先进经验,有效提升了地质调查科普人才服务社会的能力。 2019年,中国地质调查局围绕传播重大成果、解读地学知识、传承地质文化、弘扬地质精神等主题,组织了第一届地调青年科普讲解展示活动,充分展示了青年地质科技人才在地质调查科学普及工作中的示范引领作用,培养了多名优秀科普讲解青年,为提升地质调查的社会影响力打下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2019年,全局新增国家首席科学传播专家3人次;新增自然资源首席科学传播专家9人次;推荐4人参加全国科普讲解大赛,2人获二等奖,2人获优秀奖。专职、兼职科普人员队伍得到进一步发展,400多个项目的千余名业务骨干积极参与地质科普的创作和传播,成为科普传播的主要力量。
地质调查系列科普之《大陆科学钻探》走进甘肃定西思源实验学校 与此同时,全局涌现出一批有较大影响力的科普传播团队。天津地调中心金若时带领的铀矿科普传播团队、沈阳地调中心杨建国带领的页岩油科普传播团队、广州海洋局杨胜雄带领的海洋地质与资源科普传播团队、勘探技术所王稳石带领的松科二井科普传播团队、航空物探遥感中心熊盛青带领的航空物探遥感科普传播团队、油气调查中心包书景带领的页岩气科普传播团队、水环中心文冬光带领的干热岩科普传播团队、水环所王贵玲带领的地热科普传播团队等都在地质调查科普传播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推出精品,重大科普活动成弘扬地质文化、传播地学知识新品牌 围绕自然资源中心工作,依托局重大科技成果,加强示范性科普产品的研究开发,推出系列科普精品。中国地质调查局主办的“李四光地质科普讲坛”已成为地学科普讲座的“排头兵”。2019年,品牌讲座成功举办7期,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其中,围绕宣传中国地质调查局战略性矿产资源重大找矿成果的“锂——不能不理” 科普讲座,受邀参加2019中国国际矿业大会和中国地质学会年会科普讲坛;围绕弘扬新时代地质文化和李四光精神的“李四光求学之路”讲座,受到中国科协党组成员、中国科学技术馆馆长殷浩的表扬。此外,围绕“干热岩、页岩气”等新闻热点及“岩溶地貌”、“地球的童年”等基础地质问题的相关讲座,也引起了广大中小学生及家长的广泛关注和好评。地科院与部宣教中心、中国地质博物馆联合主办的第三届《最美地球印记》地质公园摄影大赛,通过自媒体互动的方式搭建起地球科学与普通大众之间沟通与了解的桥梁,吸引16680组摄影作品参赛,参与投票人次达到360万次,网络曝光量5000万,不仅行业媒体对活动进行了大量传媒报道,也引起了部分社会主流媒体的广泛关注。中国新闻网、今日头条、网易新闻、中国自然资源报、中国矿业报、中国绿色时报等均对此次活动进行了宣传介绍。地学文献中心与中国地质学会、中国矿业报社等单位主办的第三届“保护地球 精彩地质”科普作品大赛受到地质行业及社会各界的积极响应和热情支持,共征集到文章、诗歌、视频、课件、摄影作品、绘画等作品400多幅。活动挖掘出一批地质科普创作人才和作品,受到行业和媒体的广泛关注,影响力不断扩大。局属单位积极参加主题科普日活动,推动地质工作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结合“世界地球日”“科技活动周”、“防灾减灾日”等主题,全局策划了230余场各具特色的主题科普活动,其中科普讲座80余次,专题展览100余场,参加国家级大型展会10余次,开放科普基地14个、重点实验室等科技创新平台32个,赠送科普图书6000余册,活动受到中央及地方百余家媒体关注。 搭建平台,多措并举推动科普工作上台阶 在地质调查科普工作中,局属单位积极推动和主动作为,建实建强各类平台,提升科普传播能力,积极推动地质调查科普工作全面发展。一是科普产品体系初步建成。打造了一系列适合于手机端、移动互联网浏览和适用于大型展览的科普产品,除传统的科普图书、文章、科教片外,抖音短视频、微动画、H5短文、长图文等形式新颖、传播便捷的科普产品快速、广泛地传播了地调成果和地学精神,达到了更好的传播效果。二是科普传播途径不断完善。搭建了以《国土资源科普与文化》《中国矿业报》以及地调科普网站、地调科普微信公众号和科学家抖音号为中心的“网刊+数据库+微信+抖音+报刊”的全方位科普宣传平台,进一步加强了与中国科协、 新华网、科普中国等国家级科普平台的合作,相关科普作品在各网络平台上的点击下载量再创新高,影响范围和影响力进一步扩大。三是科普基地建设不断增强。地质力学所、实物资料中心、青岛海洋所、地质所被教育部评为“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得到专项经费资助;14家国土资源科普基地、36个重点实验室和15个野外科研基地完善或增加了科普功能,并在科普活动期间对外开放;沈阳地调中心、南京地调中心、地科院等单位的新科研基地等规划建设了科普空间,增添了科普设施,承担科普传播功能。四是创新型科普作品不断涌现。实物地质资料中心创作的松科二井、页岩气虚拟现实(VR)产品在全国双创活动周和中国国际矿业大会上精彩亮相,好评如潮;青岛海洋所创作的海洋地质科普虚拟现实(VR)系统在第三届中国(黄石)地矿科普大会和第四届青岛国际海洋科技展览会上吸引了大批参会人员驻足;广州海洋局制作的可燃冰玩偶模型在科普剧巡演现场受到观众的热烈追捧。五是地调科普作品荣获多项奖励。随着作品创作质量的不断提升,地调科普作品在各类评选中崭露头角。2019年,武汉地调中心、南京地调中心、地质力学所、环境监测院、物化探所、探矿工艺所等单位创作的12个科普作品分别获评国家及省部级优秀科普作品奖,这些都为地调科普继续前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践行责任,“地质调查科普扶贫+”成助力脱贫攻坚新名片 2019年,局属单位发挥专业优势,在野外项目工作区坚持开展科普扶贫活动,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科普扶贫已成为地质调查科普工作的一张新名片。环境监测院利用地质遗迹调查成果帮助江西兴国等成功申报了省级地质公园,有效促进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提出了地质文化村建设理念和总体工作方案,并在陕西宁强、浙江仙居等地进行了推广应用,有效服务国家乡村振兴和扶贫攻坚战略;世界地球日主题活动周期间,按照自然资源部有关活动安排,地学文献中心积极配合部宣教中心组织部扶贫区小学生来京参加“山里娃城里娃——大手拉小手,共护自然资源”主题科普活动,成为第50个世界地球日主场活动的亮点,活动被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报道;六一儿童节前夕,青岛海洋所、郑州综合利用所和地学文献中心的科普人员奔赴江西萍乡市高滩乡高滩小学和高滩丹勋红领巾营地,为60多名留守儿童带去精彩的科普课,并捐赠了科普图书和儿童节礼物;科技活动周期间,地学文献中心、青岛海洋所、环境监测院、地质力学所、实物资料中心和中国矿业报社组成的“地质调查科普服务队”,随“科技列车行”扶贫列车在甘肃省定西等5个地市开展了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的地质调查科普活动,直接受众学生逾万人,为贫困地区孩子带去了科学和希望的种子,受到当地政府及科技部农村中心的表扬;暑假期间,地质所、地质力学所、青岛海洋所、地学文献中心、实物资料中心和中国矿业报社利用科普基地平台优势,联合组织江西赣州、萍乡的40余名学生参加“弘扬李四光精神 探索地球奥秘”和“弘扬李四光精神 探索海洋奥秘”为主题的地质调查科普研学实践教育活动,受到多家知名媒体和电视台的广泛报道;此外,局属单位以野外项目组为单元,主动开展科普送教入校活动,深入江西赣州、贵州铜仁、黑龙江海伦等多个贫困区,为困难学生和群众送去地球科学、土地化学、灾害防治等科学知识读本和讲座。地质调查科普把扶贫、扶志和扶智有机结合在一起,为贫困地区孩子带去了科学和希望的种子,这是送给贫困地区青少年最好的礼物,得到当地群众和政府的高度赞扬,彰显了地质调查服务社会的初心。 接轨国际,科普工作成为国际交流重要途径 接轨国际展示中国地质调查成果,讲好中国地质调查故事是2019年地质调查科普工作的一大亮点。青岛海洋所“解密可燃冰”专题研学活动接待50余名韩国大中小学师生和20余名东亚、东南亚及东盟国家地质学领域专家;广州海洋局“海洋六号”船在密克罗尼西亚联邦开展大型公众开放日科普活动,接待了近20名中密政要和300多名当地华侨、居民及中小学生登船参观;中国地质调查局代表赴香港参加地学科普能力建设国际研讨班,向来自美国、德国、日本、柬埔寨等国家的地学科普人员展示了地质调查重大科技成果;境外地质调查人员在蒙古、老挝、秘鲁、阿根廷等国家开展科普活动,普及地学知识。科普工作主动接轨国际,宣传了地调成果,传播了优势技术,为 “建成世界一流地质调查局、成为具有国际影响的地学科普机构”营造了更加积极进取的良好氛围。 旧岁已展千重锦,新年再进百尺竿。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之年,也是《中国地质调查局科学技术普及规划(2017-2020年)》的收官之年。我们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秉承“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理念,在部、局党组的坚强领导下,坚持改革开放再出发的信念与决心,以梦为马,不负韶华,奋力书写新时代地质调查科普事业新篇章。□ ( 作者单位: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科技外事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科普工作办公室(地学文献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