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为老工业城市和资源型城市,淄博因矿产资源而兴,也因矿山开发而忧,大量已关闭的废弃矿山,地貌与植被遭受损毁、水土流失严重,不仅污染周边环境,还存在地质隐患。修复废弃矿山生态环境,不仅是淄博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提升进位需要解决好的历史遗留问题,也是实现凤凰涅槃,加速崛起的支撑点。
到2020年底,淄博市计划全部完成“三区两线”直观可视范围内和主城区20公里范围内废弃露天矿山生态修复治理任务,启动全部的列入中央环保督察整改任务的已关闭露天矿山修复,并争取年内完成修复任务。
生态修复还如黛青山
3月27日一大早,淄川区罗村镇河东村农民张汉修就来到黛青山上,与工人们一起栽种软籽石榴树苗。“雨后土地湿润松软,种树正合适。”张汉修边说边干。他的不远处,一台挖掘机正在轰隆隆地忙碌着,一点一点地平整着周围的土地。
极目远眺,一个个栽满软籽石榴树苗的大棚、一处处错落有致的藕池、一片片绿油油的绿植……令人赏心悦目。可几年前,这里还是一座山体破碎、乱草丛生、矿坑满坡的废弃矿山。
张汉修先后投资6500余万元,建设富硒石榴生产区500亩、生态农业观光园200亩,废弃多年的矿山变成了小有名气的花果山,安置了50多名村民在这里常年务工,为当地产业扶贫开辟了一条新路。
“现在整理的这20多亩地,打算种我们自己研发的黛丹号系列5个软籽石榴树新品种,今年石榴产量预计能达35万斤,整座山的绿化率达到90%以上。”张汉修对未来发展信心满满。
淄博市自然资源局党组书记、局长孙中华告诉记者,针对已关闭矿山不同情况,淄博市实施分类施策,逐一明确修复主体,落实修复责任。对主体明确地按照“谁开采、谁修复”的原则进行修复;对历史形成,责任灭失的由政府主导修复。
在2018年修复完成已关闭矿山40处的基础上,2019年淄博市又修复完成已关闭矿山70处、主城区20公里范围内废弃矿山44处,修复面积1.46万亩。
“矿山修复”为发展拓空间
山青、林绿,绿满淄博,是摆在淄博人面前的一个崭新命题。
“实施生态赋能行动是着力点,精心做好‘山青’‘林绿’两篇文章,构建生态保护修复体系和森林资源安全体系,坚持‘见缝插绿’、全域增绿,为全域公园城市构筑生态基底。”孙中华说。
走进高新区九顶山生态山地森林公园,春风拂面,鸟语花香。
“九顶山公园还蛮有特色,过去的碎石崖体变成了造型各异的山体奇观,现在成了淄博的网红打卡地。”临淄区皇城镇居民谢文龙笑着告诉记者。
总投资3.5亿元的九顶山生态恢复工程仅用时三年多,就完成植树9万余株,建设绿地约100万平方米,覆新土90多万立方米……昔日的采石场遗留废弃地,“变身”为以“活力山林、峡谷胜境”为主题,具有鲜明特色的集生态旅游、地质观光、体育休闲、文化体验为一体的近郊生态运动公园,成为居民又一休闲的好去处。
要想甩掉对淄博“傻大黑粗”的偏见,除了坚持转型发展,首当其冲便是做好“生态”这篇文章,这事关人民福祉,也关乎城市形象和城市未来发展。
位于淄川区罗村镇的官东石料矿山生态修复工程项目,新增耕地460余亩,既补充了耕地资源,也拓展了用地空间;位于临淄区的原兴武矿业生态修复项目,新增耕地78亩,绿化面积475亩,既消除了地质灾害安全隐患,又改善了区域生态和人居环境……
年内修复治理3.1万余亩
已关闭矿山生态修复是一项系统工程。如何形成工作合力?淄博市成立了由分管副市长任组长,市政府副秘书长和市自然资源局局长任副组长,市相关部门分管负责人为成员的已关闭露天矿山生态修复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推动治理工作。
为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废弃露天矿山生态修复工程管理,市自然资源部门专门成立了废弃矿山生态修复方案审查工作小组,严格对各区县上报的矿山生态修复方案、土石料利用方案、植被恢复树种的搭配等进行审查。截至目前,已审核批复方案60处,做到随报随审,技术支持项目复工。
“我们严格按照中央、省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方案要求,成立专班负责对2013年以来已关闭露天矿山生态修复问题进行督战,督导有关区县将修复任务层层分解,明确到关闭矿山、责任人,修复时限具体到年份、季度,建立工作台账,实行周调度、月通报制度,督促各有关区县将治理任务落地落实。”孙中华介绍。
3月4日,淄博市自然资源局组织专家组,对博山区2020年5处已关闭露天矿山生态修复方案编制依据、合理性、科学性进行了论证审查。
目前,淄博废弃矿山修复治理仍然面临着艰巨任务和不少困难,全市尚有大面积破损山体、露天矿坑、裸岩等需要修复。2020年,全市计划修复废弃矿山210处,完成修复治理面积3.1万余亩。到2025年,全面完成已关闭露天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任务,全市矿山地质环境明显改善,形成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