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山生态修复让“美丽青岛”更美
随着车辆在皑皑白雪中一路北上,一座座山丘在雪的映照下熠熠生辉。远望远山银装素裹,近看路边农田里鹅绒棉被下麦苗露出点点翠绿。 青岛局分管领导,近一米八的“大个”说话铿锵有力,并带着山东人的儒雅和幽默。 “青岛的美是由内而外的,地上有山有水钟灵毓秀,地下金银矿藏丰富。但由于数年前人们生态保护意识不强,粗放式开采给这个美丽的岛城留下了一道道伤疤。新时代,建设绿水青山的生态环境已成为社会共识,我们有责任,更有义务去抚平这些刀疤,还青岛以美丽。”说起以前青岛矿山开采,青岛局分管领导略带惋惜,但一说起矿山生态修复治理语气却又斩钉截铁,不由自主表露出致力矿山生态恢复的坚定决心。 正如他所言,近些年来,青岛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矿山生态修复工作,把矿山生态恢复列为“美丽青岛”建设的重要内容,压实主体责任,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制度机制,创新治理模式,多措并举、因地制宜,积极推进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工作。 记者了解到,2017年5月,青岛市委、市政府印发《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实施方案》,将“开展矿山地质生态修复治理”纳入“美丽青岛”建设重要内容。青岛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现为青岛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迅速响应,会同其他有关部门印发了《青岛市矿山地质环境恢复和综合治理工作方案》,对全市矿山地质环境恢复和综合治理工作进行全面部署。 2017年4月~6月,青岛市开展第三轮矿山地质环境调查,组织系统调查在建矿山、生产矿山、历史遗留矿山和政策性关闭矿山的地质环境问题的类型、分布、规模和危害程度。 同年9月至2018年5月,青岛市相关区、市又开展了补充调查,首次系统、全面地摸清了青岛市矿山地质环境家底。并在此基础上,积极开展了《青岛市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规划(2018-2025年)》的编制工作。 该《规划》显示,到2025年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治理的责任全面落实,新建和生产矿山地质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和及时治理,在“三区两线”可视范围内历史遗留矿山地质环境问题治理要基本完成并取得显著成效。 截至目前,青岛市矿山修复工作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投入约9亿元,治理废弃矿山150处,治理面积290余公顷,探索出一系列在矿山生态修复治理方面的经验。
发挥地质技术优势拓展服务领域
在青岛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多措并 举、大踏步向绿色生态发展的背景下,多种合作模式应运而生。 “PPP、环境治理+产业发展”等一批矿山治理模式,经过与地勘单位和其他有关单位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据了解,青岛西海岸新区位于胶州湾西岸,是国务院批准的第9个国家级新区,2015年入选首批国家级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 然而,由于历史上的采石活动,这些采石场形成了陡立的裸露破损山体和采石陡崖,形成了严重的地质灾害隐患,占用了大量的土地资源,破坏了周边的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视觉污染,影响着西海岸新区的整体形象。 对于这种现状,该局领导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为了找出快速治理的途径,局领导想了多种方法。一次偶然的机会,该局领导与山东地矿局青岛地质工程勘查院(以下简称“地质院”)的领导无意之中聊到了矿山边坡治理方面的难题,并表示愿意接下这“烫手的山芋”。 由此一种地勘单位新的市场模式应运而生——“政府+社会合作”。这也是山东地矿系统承揽的第一个PPP项目,在这场生态修复战役中,社会资本方与政府一道组建机构,除了设计、建设外,承担单位——山东省地矿局青勘院还负责项目的投融资、维护、运营等工作。青勘院用精良的设备、优秀的人员、科学严谨的管理,把该项目打造成为山东省地矿局的示范项目。 “PPP项目运作模式,是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共同参与基础设施建设的模式。自2015年部署推广以来,得到快速发展,已成为撬动社会资本投资,加快民生项目建设的有力抓手。”采访中该院院长刘洪华向记者透露。 其实说到底,就是通过综合治理,并结合山体整治条件和市场需求,利用整治形成的山林地、耕地等资源积极发展经济林木、苗圃、生态养殖、特色农业、生态观光等产业,获取运营收益。 可以说,青勘院此举完全突破了地勘行业发展壁垒,他们发挥地质技术优势,拓展服务领域,推动地质工作与自然资源、城建、规划、交通、海洋、农业、环保、旅游等产业的深度融合,让地质产业与其他相关产业互联互通互融。 “不久的将来,在这片曾经光秃秃的石头山必将迸发出新的绿色生机。一片片以养生、度假、休闲、观光于一体的疗养胜地在这里拔地而起,形成特色农业与生态观光产业,给青岛再增加一条靓丽的风景线。”青岛局分管领导说到此处于时,眼睛大放异彩。
由点带面、点面结合,经验做法层出不穷
正所谓万事开头难。 青岛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在矿山生态修复治理工作中把准了破解生态修复难题的“脉络”,针对不同环境,不同地域开发出多种治理模式。 如矿山企业自行治理模式,该市矿山企业或矿业权人积极履行法定义务和社会责任,聘请地勘单位设计、施工、监理,由政府部门组织验收,不仅体现了“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治理”的原则,也为全市同类矿山治理问题的解决提供了示范和方向。 山东省青岛市自然资源规划局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并运用到工作中。 ——在自然修复模式中,把破坏程度低、简单处理即可利用、村庄有需求等矿山开采面,该局做好防护措施后,由人工建设为主转向自然恢复为主,减少人工干预,经济零投入并与周边环境实现了和谐统一。 ——对于责任主体灭失的矿山,该局以地方政府投资治理模式主动履行地质环境治理义务。如自20世纪90年代关闭的崂山区露天矿山,遗留下众多废弃采石场,且责任主体均已灭失,近年来通过地方政府投资方式开展了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施工设计采用锚喷做旧、种植绿化、水域保留等方式,尽可能将矿坑修复为自然状态,与崂山景区和谐统一。 ——对于符合国家支持的项目,该局加快解决计划经济时期历史遗留和责任人灭失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截至目前,青岛市共有26个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项目获得国家财政资金支持。以城阳区的夏庄街道华阴社区废弃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项目为例,中央资金3152万元,地方配套资金3152万元。通过治理,消除了原有地质隐患和视觉污染,使原本破乱不堪的山体变得郁郁葱葱,提高了城市形象。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那样:“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青岛市矿山生态修复发展的见证者,用最务实的工作作风,走出了矿山生态修复长征路上的重要一步。□ (刘雅彦 张立 张继勇)
|